最近,一种名为“基孔肯雅热”的疾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,症状与登革热相似,让人不禁感叹:怎么又是蚊子惹的祸?今天,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基孔肯雅热,帮助大家做好预防措施!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)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(如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)传播。它的名字来源于非洲土著语言,意思是“弯腰屈膝”,形容患者因关节疼痛而行动不便的样子。 一、感染后的症状
高热:体温升高至39℃以上,持续1-7天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"双峰热"——退烧后再次发热。
皮疹:80%的患者在发病2-5天后,面部、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,伴随瘙痒。
关节痛:多个关节剧烈疼痛、肿胀,尤其是手腕、手指等小关节。
其他:另外还会伴随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肌肉痛、结膜炎等。
虽然急性症状5-7天就会消退,但大多数患者可在1-2周内康复,但部分人可能长期受关节疼痛困扰,甚至持续数月或更久!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、肝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。
二、易感人群
无论男女老少,只要被带毒蚊子叮咬都可能感染。但在不同地区表现有差异。 婴幼儿、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)感染后风险更高,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,需特别关注预防。
目前在亚洲、非洲、欧洲和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,如今该病借助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快速扩张版图。
三、预防措施
“2点”注意
-
出行前注意: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健康体检,及时查看旅游部门、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旅游提醒,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,学习相关预防知识,做好防蚊、灭蚊的防护准备。
-
返回时注意: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~12天,从流行地区返回人员主动做好12天自我健康监测,如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旅居史。
“3步”预防
1.清除蚊虫孳生地
- 清理积水(花盆、水桶、废弃轮胎等)。
- 定期换水(鱼缸、花瓶等)。
- 疏通排水沟,避免积水。
2. 避免蚊虫叮咬
- 使用驱蚊液(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等成分)。
- 穿浅色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。
- 安装纱窗、蚊帐,防止蚊虫进入室内。
**3.有症状需就医:**目前,没有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基孔肯雅热,主要是对症处理,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
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