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生态系统如同一首宏大而精妙的交响曲,在这曲自然之歌中,鸟类以其灵动的身姿、多彩的羽衣和悦耳的啼鸣,成为了最为引人注目的音符之一。科普守护绿色家园。泉州市科协携手泉州市观鸟学会开设“鸟瞰科学”专题科普栏目,不定期发布鸟类科普知识,择优展播学生征文及绘画作品,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教育,关注鸟类保护与研究,共同维护生态平衡。这里有精心绘制的鸟类绘画,以艺术的笔触勾勒出它们的美丽轮廓;有高清逼真的鸟类图片,展现它们在林间飞翔、觅食、嬉戏的瞬间,诠释生命的活力与灵动。让我们走进充满奇妙与惊喜的鸟类世界,探索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价值。
反嘴鹬 摄影作者:杨思盾
反嘴鹬 摄影作者:杨思盾
征文鉴赏 ·《护碧波十里,盼百鸟来栖》
2023年洛江区征文、绘画大赛
作者:赖婧毅
泉州市奕聪中学 高三(1)班
/ 指导老师 黄建平 /
我家住在洛阳桥边上,所以,观察白鹭不知不觉已成了日常。漫步在洛阳桥上,晨风吹拂着我的脸颊,一股凉意涌上心头。周围皆是奔腾的洛阳江水和枝繁叶茂的红树林。微风吹来,江水碧波荡漾。忽然几个白点映入眼帘,就像绿树中盛开了白色的花朵。小花们怎么在动?定睛一看,哦!原来是群调皮的白鹭。“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,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,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,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,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……”,看完余光中爷爷的这篇文章,我合上了书页,而那些文字却依然在脑海盘旋。我带着对洛阳桥的好奇和憧憬,伴着早已映染天边浅绛的夕阳,和家人一同彳亍在洛阳桥畔,品味着洛阳桥的自然和美好。来到了树梢上,你看,树梢上飘荡着一片片嫩绿的树叶,好像小船一样在风中飘荡,还有树底下那漂亮的花朵,红的、黄的、紫的,在阳光下绽放得十分美丽,随风飘舞。远处,小虫子们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嬉戏,追逐,真是好玩极了。“因思杜陵梦,凫雁满回塘”凫雁成为温庭筠怀念往事、追寻美好的象征;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 ”子美借黄鹂与白鹭描绘出了生机盎然的春天;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五柳先生以飞鸟归来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人类应与自然相处融洽,珍爱和保护美好的自然环境。
听荒野的呼唤、黄沙的咆哮、黄河的怒吼、子规的悲啼,人们的心怎能安得下,大自然是鸟儿的栖息地,更是人类的美好家园,保护鸟类、保护环境,吾辈青年义不容辞!
保护环境,从冯骥才养珍珠鸟开始
“真好!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”这是冯骥才文章中经典的一句话,从中不难看出他对珍珠鸟的喜爱。他用轻盈活泼、疏密有致的笔触精心勾勒出珍珠鸟的形象,谱写了一曲人与鸟类的赞歌。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诗意、深刻的哲理显示出对鸟与自然的喜爱之情,歌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爱。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学者感悟到人与鸟与自然的关系,显现出人只有保护好鸟类,保护好环境,才能有美好生话。
保护环境,从家门口观察燕子开始
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刘禹锡的这首诗倒是应了我家门前有燕子的景象。不知何时,在屋檐与柱子间,已筑起了高高的巢。这小燕子有着一身乌黑的羽毛,光滑漂亮,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,加上那个剪刀似的尾巴,活泼可爱极了。十一月它飞向北方,三月它又飞回南方,有人说它是春的象征,有着吉利的寓意。燕去燕归,我不禁发问:“为什么它还会飞回这儿?”爷爷回答我:“因为我们这儿的环境好。”是呢,我家山清水秀,绿树环绕,果真是个燕子栖息的好去处。可见要想鸟儿快乐生活,就得有好的环境,保护好环境就得让人人行动起来。
保护环境,从落实行动开始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再多的理论都需要实践。首先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,呼吁人们用正确的行为保护环境;其次,我们要向野味说不,对野生动物要进行保护;然后,我们要大力植树,给予鸟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;最后,我们应从节约、低碳做起,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。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,吾辈青年应以小我之力量,呼吁全人类共同爱护鸟类、爱护动物、爱护环境,以行动之花,结保护之果,扬爱护之帆,航美好环境之船。让我们从点滴开始,爱护环境,共筑美好家园!
绘画作品 .《再现空中的美丽》2023年洛江区征文、绘画大赛
作者:洪代轩 洛江外国语学校 初一(15)班
科普延展 .反嘴鹬 鸻形目反嘴鹬科
中型黑白色涉禽,以其独特的细长且向上弯曲的黑色喙而闻名。其羽毛基本为白色,头部顶部、翅膀和背部有黑色斑块,腿呈蓝灰色。雌雄外观相似,幼鸟羽色更偏向灰褐色和赤褐色。
喜欢生活在自然湿地,如浅湖、沼泽、河口泥滩、盐碱湿地、滩涂等,尤其喜欢水位较浅、底质为泥沙或淤泥的区域;繁殖于欧亚大陆中部及北部(如中亚、西伯利亚南部、蒙古,以及中国西北、东北的部分地区),此外非洲南部也有部分种群繁殖。越冬于非洲、亚洲南部及澳大利亚等地。在我国,反嘴鹬是长江以南地区的越冬候鸟,主要越冬地包括西藏南部、广东、福建、香港等地。
反嘴鹬在泉州多分布于石狮湿地公园、泉州湾河口湿地各县市区及泉港盐田等地。在福建属于越冬候鸟,种群最多时达到2000多只。
偏好在浅咸水或泥滩上觅食,常用独特的侧扫式觅食技巧,主要以小型甲壳类、水生昆虫、昆虫幼虫、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。它们在有暴露的裸土和咸水的浅湖环境中繁殖,筑巢于开阔地面,有时与其他涉禽共栖。它们会单独或成对活动,善于游泳,甚至能在水中倒立。